终于看了一遍《冈仁波齐》内心安定平宁,风光与人文,皆是熟悉的景致,芒康、左贡、邦达、八宿、然乌、波密、林芝、拉萨、日喀则、阿里、冈仁波齐,闭上眼睛也知道,朝圣的队伍到了哪儿。
新片《七十七天》上映,再次引发对信仰的探讨,对旅行及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,世纪性的哲学命题,深奥如斯,沉重如斯,困惑如斯,何以轻而易解?
唯知温饱生存解决之后,人应当有更高的精神追求,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。
信仰,则是对伟大精神价值的信奉和坚守。
人必须有信仰。有信仰的人,才会懂得精神、灵魂比物质、肉体更重要,唯其如此,人在活着时才有方向,在临死时才会安详。
灵魂,使人具有神性。
信仰,则赋予人神圣的光芒,使人活得明亮和庄严。
2010年9月,当我伫立于纳木措扎西半岛上,静静地等待落日余晖时,朗朗晴空里,原本悠闲散漫的云朵,倏忽向湖面上空疾速汇合,瞬间聚拢成一团硕大的乌云,继之若干光束直击水面,最后,余晖点燃整个天际,水天一色,神秘诡谲,令人心悸。
那一刻,我想逃,却无力挪步,最终双膝伏地,闭目冥思。蓦然闪现2008年那场世纪灾难,地动山摇,历历在目,恍如昨日。那么多生命灰飞烟灭,心如刀割,百感交集。
我如此深切地感受并领教了大自然的神奇、强悍和威严,以及人类的狂妄、渺小和卑微。
2011梅里雪山神女峰下的下雨崩村
2011梅里雪山卡瓦格博登山大本营
2011年12月,徒步出雨崩,自德钦乘车回昆明。冰天雪地里,翻越白马雪山时,紧随其后的一辆满载游客巴士,骤然滑落深谷,几乎无迹可寻。
那一刻,我与死神劈面相逢,忽尔擦肩而过。
2013年5月,色达台,不期而至的一场暴风雪,师手起刀落,娴熟利索。
那一刻,人的生物机体,与四足动物毫无二致,脆弱卑琐。
唯一高贵的,是人的灵魂。
可是,多少人活着,俨然行尸走肉。
2014年5月伊始,马年,冈仁波齐转山。
首日于止热寺休整一夜后,次晨,风雪侵面,阿里近天方大亮,我们就着头灯,拄着登山杖,茫然无路,在及膝的深雪里,唯有试探着踽踽前行。于海拔5100米出发,向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艰难挺进。
莽莽雪山,严重缺氧,举步维艰,每攀爬数米,便停下来喘息,氧气是奇缺的奢侈品,呼吸困难,心跳澎湃,胸口压着巨石般沉重。
那一刻,精神和信仰的力量,昭昭于天地。
生命,此般一意孤行。何其倔强!又何其悲壮!
2015阿里当惹雍措
2015羊卓雍措浪卡子湿地
2012纳木措/念青唐古拉主峰日落
2015喜马拉雅希夏邦马峰晨曦
2012冈仁波齐
2014冈仁波齐
2015冈仁波齐
2012纳木措
2014纳木措
2014色拉寺辩经
2015阿里大北线革吉
2015班公措湿地
2015皮央石窟
2015文部北村当琼寺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,都算数。
人生是一场虚妄,但,因为省察,和脚踏实地的修行,而变得有意义和美好。
于天地旷阔间行走,屡予验、训诫、启示和馈赠,山河日月、风物人情,万般皆好。乃喜悦平和、圆融俱足之好。
此刻,我与天地赤诚相待;与自然握手言和;与生命惺惺相惜;与生活把盏言欢;与你,天涯,却咫尺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转山
《转山》改编自同名畅销书,原著记录了作者谢旺霖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,这个崇尚自由的流浪故事令无数年轻人向往。影片叙述了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,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,从丽江出发,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,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“高原之路”。电影《转山》想传达给人的是一股梦想和不屈的力量。2011年10月30日下午,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,《转山》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。2011年11月2日,《转山》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广场前举办了影片的全球首映礼。
Copyright © 1998-2019 网站地图